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不知不觉间阅读的习惯已经快陪伴我 5 年。一开始重拾阅读的习惯是在大三,那时非常迷茫,不知道以后要做什么。动漫是一个很好的逃避场所,窝在图书馆的角落看动漫是本科里为数不多的快乐时光。但也明白这是在逃避,无法长久。就找到了看上没那么像逃避的事物 – 书,想着通过读书能提高阅读能力,也能间接地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吧。大学里品尝了孤独,以及唯一行为上的收获就是养成了阅读的习惯.
记得重新开始阅读篇章的第一本书还是《白夜行》,然后就一发不可收拾地喜欢上了侦探小说和日本人写的小说。喜欢侦探小说不是因为解密的过程,而是想要了解凶手的杀人动机和窥视各种死法的一些猎奇心理。于是自然而然地喜欢上了江户川乱步:《阴兽》、《人间椅子》里无法解释的畸形欲望很合我的胃口。从此阅读成为了一道分界线,和外界的分界线,让我知道不用依赖于外界世界,还有一个同样丰富的世界会接纳我,只要我翻开书就好。书像是一个温柔耐心的叙述者,只是在慢慢地给我传递信息和价值,不求任何回报。阅读是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是永远忠实的朋友,同时也和音乐一样,是一种私人的体验。
阅读的经历
2019-2020: 读的大多是小说,内心渴望着和他人产生联系和共鸣,如果不是现实的人那么虚构或者死去的人也可以。一开始的阅读是最纯粹快乐的,仅仅是享受文字和情节进入大脑的过程和感觉,同时也需要阅读去填充没有目标的生活的虚无。和日本人写的小说相性很好,因为感觉无论是描述喜悦还是绝望,这个民族的文字中总有一种忧伤和飘渺,和当时的心境很像。很喜欢的日本作家有江户川乱步、森见登美彦和三浦紫苑,把阴暗、想象和温情的杂糅在一起咀嚼下去,给平淡的日常增添了许多味道。我在书中找到了许多的慰藉,还记得看到《告白》结尾时老师复仇成功和炸弹爆裂时内心的快感,好像那些桎梏和乱七八糟的生活也随之毁灭了。这个阶段对于读书还抱有着一些幻想,幻想它能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2021-2023: 慢慢地阅读成为了习惯,自己也不满足于只读小说,开始拓宽阅读的领域:艺术、历史、散文、传记、工具书等等。尝试了一些速读的方法,有一搭没一搭的看。最欣喜的一次体验还是 21 年的暑假( 23 |
2021/11/06 ),因为在书中学到的道理运用进了现实,并且对自己之后几年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一些本质性的影响。我也开始思考读书的目的,不仅仅是把它当做是日常生活中的消遣。从经验上看,大概没有一本书是没有用的,很多情况是当时看起来没有用的书在都在之后人生的某个阶段起到了作用。
2024-现在:更深入地了解了书的优势和局限性,以及体会到了它对我的正面或负面影响:拓宽了思维的边界和想象力,可过多思想的涌入与行动的匮乏让我的情绪与价值观很不稳定。虽然不变的还是很喜欢读书,但同时也意识到只读书是不行的。实践跟阅读同样重要,阅读提供的是思想和指导方向,而行动则是验证理论。阅读的目的性也更强一些,模式是目的和行动指导阅读。
微信阅读记录
自己阅读的方法
尝试在阅读前先明白读这本书的目的
虽然阅读这个行为本身就是有益的,但有方向性地阅读往往会更高效。比如一个人的目的是从零要学习并开发一个产品,那么可能就要会从用户需求、产品设计、研发技术、营销运营这几个层面去查找相关的书籍和进行主题阅读。之后他可以在产品开发的实践中得到反馈,再根据反馈来选择之后的阅读方向,从而形成一个循环。这样做比起单单阅读的好处是可以快速把书里的理论运用在现实中。如果我们在阅读之前就知道为什么要读一本书的话在阅读过程中就更容易分辨哪里是重点。
当然仅仅是享受阅读的过程也无可指摘。开卷有益,是有意识地去获得什么也好,或者是无意识的去接受也好,所读的书会像吃的饭一样都会成为我们身体里的一部分,在人生中的某个阶段显现它的作用。自己一开始读的大多数书籍都是不怀揣任何目的的,但经常会发现先前不经意间读过的内容在现实中被验证了,从而印象深刻。大概读过的书没有一本是无用的。
大多数书并不一定要按照顺序读
传统的阅读方式是大概是从头读到尾吧,自己一开始也是用这种方式去读,但发现经常会被强迫着读很多不感兴趣的内容,从而失去了真正读这本书的目的和热情。读一本书前应该先看它的简介和目录,来确定此次阅读的目的和感兴趣的部分。然后不妨直接去先去看感兴趣的那部分吧。这时通常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这个部分完全独立,那么读这一部分就能满足你的好奇心和需求。另一种情况是这部分内容需要其他部分的铺垫和补充,那么这时就可以带着目的去读其他章节,也没什么影响,甚至会因为带着问题阅读从而使阅读更高效。人脑不像计算机一样是线性的,更像是网状的,或者是任何你想让其成为的形状,所以没有必要一定要线性地读一本书。
作者写作的过程也不一定是线性的。写一本书是个庞大的工程,很多作者都是先列好大纲,然后再一点点的填充,开头是最后开始写的也说不定,这一点在许多关于写作的书中也有提及。从自己的经验来看,除了文学和数学需要按照顺序来读,其他的书籍像实用类或者知识类的书籍大多都可以选读和跳读。
书不仅是作者的产物,更是知识的媒介,所以读者有权利在脑海里重组书的结构和选择适用自己的重点,不一定要按照作者安排的顺序来读。把书和自身的经历和思考结合起来,有的放矢的索取或者忽略。
如果只是读书的话是没有用的
可能对于读书需要祛魅 — 我们无法通过读书来获取技能或者解决问题。书记录的是他人的思想和方法,但是否适用于你和现在和环境还是需要行动和思考来验证。仅仅读书而不去思考或实践是没有意义的,不论是个人层面还是社会层面。读太多书而不行动甚至会让自己迷茫 — 就是论语中的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我觉得在确立了思想和原理的情况下,行动本身是大于读书的。就像做饭,假如要选一个人来做蛋包饭的话,相信大多数人会选择做过五次蛋包饭的厨师而不是那个只看过五十遍菜谱却没有实际经验的厨师。笛卡尔在《谈谈方法》说也提到了对于书籍和他人观点的质疑 — “我下定决心除了在自己身上或在世界这本巨书中探索以外,不再研究其他” — 也就是需要亲身体验外界和内省。激发思考的主要动力就是去实践,自己亲身体会到的东西往往会使印象与感悟更加深刻。但因为我们的时间和精力都十分有限,无法亲身体会世界上所有的事情,所以读书仍然是获取知识和道理最快捷的方式之一,只是需要我们有行动和验证的意识。
按照领域来读
阅读的优势是可以相对快速全面地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缺点是缺乏及时的反馈,以及遇到不理解的地方无法及时解决。这种情况自己的方法是先在书上做标注,然后带着疑问去读另一本相同领域的书,结果经常是一次性读很多同一领域的书。这样做的原因是每个作者对于相同知识的理解都略有不同,一个作者描述下无法理解的点,在另一个作者的讲解下或许就会明白。过一段时间重读一本书也会有类似的效果。
按照领域来读书的另一个好处是减少大脑中的任务切换(context switching)。体现就是随着对这个领域了解的相关知识的了解越来越多,阅读的过程也会越来越流畅。像在第一次读心理学的教材时会发现很多新奇的现象和解释,但之后会再读另一本时就已经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了,就会越读越快,越读越深入。
先读一些领域的书籍对于理解其他领域的书籍有辅助效果,比如我们先阅读认知论和神经科学的书去理解大脑是如何学习的,然后把再去读一些技能练习的书或许会事半功倍。同时有一些领域和学科是其他领域的根基,像哲学和数学,如果把基础打牢再去了读其他应用类的书籍往往会理解会更深刻。
速读
比起精读,对于大多数材料我更倾向于速读。事实是仅仅通过阅读很难做到对事物的深度理解,因为阅读缺乏反馈,可学习恰恰需要反馈。根据 Learning Pyramid,阅读的学习效果大概只有最优情况的20%。想想看也的确如此,除非有很强的想象力和理解力,否则很难把文字的描述准确地对应到现实。现在自己的学习模式大概是通过阅读快速了解原理然后去行动进行验证。
就算我们想记住一本书的内容,历史上像冯诺伊曼这样只读一遍就过目不忘的天才也是罕见。要记住书的内容需要的是回顾和定期复习,第一遍读得不管多慢多仔细大多数内容还是会忘,所以不如在确保理解大多数内容的前提下加快阅读速度,然后定期复习就好。复习的另一个好处是随着我们经历的增长,对于同样的内容会产生与先前不同的理解,即 “温故而知新” 。真正对你有意义的东西会反复出现,通过复习还可以认识到哪些是适用于你的精华。
之前也会好奇为什么我们能做到速读和略读。心理学和神经科学指出大脑的有自动补全和修正功能,比如下面这句话中的
虽然单词中字母的顺序颠倒了并且字母有遗失,但还是能清楚地明白“我爱你”的意思。大脑能根据语境和上下文来补充和修正信息。这样文字就不需要一个一个来读,熟悉了文字和其对应的意义之后可以按照句子为单位来读,更熟稔后可以按照段落来读,最终文字成为了图像,看书就像看画。还有关于速读还有一个tip,就是眼睛离书远一点,因为这样一次性能看到更多的字。
但也不建议所有的内容都进行速读,一些文字是作者进行深度思考和亲身体验后写下的,这部分需要好好体会。
阅读的意义
因为自身的局限曾经认为人很无聊: 吃、睡、工作、繁衍 – 好像光是满足这些基本需求就已经竭尽全力了,不知道这样活着有什么意义。通过广泛的阅读我认识到人的意识和思维可以是无限的。我们具有想象力,可以想象一切:过去、未来、宇宙中的每一个角落、任何想达成的事 — 每个人的天命,再通过耐心和创造力一步步去实现。叶中真显在《绝叫》中提到 “人只是一种自然现象”, 当时深以为然,但是现在有了很多不确定感。被赋予想象力 – 这种类似于神明的能力 – 的目的是什么?能被想象到的事情最终都可以被实现,只是时间长短罢了。
读书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触类旁通的能力。如果有经验和知识储备的话,看一件事的角度就会很不一样。比如设计师看一件产品的视角以及维度肯定比普通人要丰富;优秀的软件工程师能看到网站和应用的内部与组成;历史学家在旅行时能联想到景观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如果能通过阅读从而了解行业和人群的不同思维并且去内化,在学习一件新的事物时会有触类旁通的效果。
有的人说读书没有用,短期来看可能的确如此吧,可什么事情是不坚持就有收获的呢?反之,读书也好,锻炼也好,反思也好,只要一直坚持做某件有益的事,量变就会引起质变。从阅读中获得的千百种思想里,能够取得几种适合自己的就已经很够用了。
最后
对于书自己有的只是感谢,它给予了我无聊人生一些希望、指导、想象以及去挣扎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