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人生已经过去了 23 年,研究生的学业 12 月也要结束了。在美国这 4 年半的时间里,自己的发展路线和预想中大不相同。父母想让去我留学的初衷是扩展视野和改变性格。性格改造这方面是很失败的,可能还更内向了。在UVA的生活并不快乐,周围的人都很厉害,而当时自己没有反省意识,遇到失败和困难就常有自暴自弃的情绪。大学生活不是想象中的五彩缤纷,关键词是孤独。和《四叠半神话大系》的“我”有些相似:每天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然而独处的时间越长,也就越依赖这种时光。到了 GT,发现理工科的氛围更适合自己,以“解决问题”为导向,让人很有安心感。
把目光聚焦在 2020/11/06 ~ 2021/11/06 这一年里,最大的收货大概就是有了自己的道德原则并且大体能够按照这些原则行事。这个想法的来源是《富兰克林自传》。在书里他为自己定下了13条道德准则并且意在把这些美德养成习惯,这些美德分别是:节制、缄默、秩序、决心、节俭、勤奋、诚信、正义、中庸、清洁、平静、贞洁、谦卑。他决定一项一项来,把一项掌握透了,再尝试下一项。一些习惯的养成可以方便另一些习惯:例如有了决心之后,也能更坚定不移地实现另外得12项美德。自己从 2020 年的暑假开始培养这些道德习惯,主要把精力放在勤奋和决心的培养上。在以往的暑假里,自己学习和玩耍的比例大概是 3:7,而在上个暑假里慢慢地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学习/面试的准备上。进步是循序渐进的,比较苦手的是如何记录自己的进步。我认为假如想取得比较大的成就,需要持续的进步累积,而在这个过程中记录则必不可少,但是品德又是很难量化。
另一个收货是记笔记的习惯。这个想法的来源是《列奥纳多·达·芬奇传》。达芬奇有一个随身携带的记事本,有什么想法都会随时记下,同时,他还有很多手稿来归纳平时自己的学习和思考。的确,人脑的短时记忆是十分有限的,需要不断重复和加工才能把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而笔记则可以把转瞬即逝的想法保存起来,供日后参考和学习。所以,自己在手机上专门设置了一个备忘录来记录自己平日的想法,然后在周日再把它们汇总到一个文档里。同时,自己也更深刻地意识到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例如编程/开发的学习,之前有点觉得这个有点儿玄学,有的人就是能比你更快地解决问题,遇到 bug 就是能很神奇地知道问题的根源在哪里。诚然,天赋者肯定是存在的,但更可能的是人家之前已经解决过相似的问题。在开发的过程中,如果能把平时遇到的问题做记录,当再遇到相似的问题时,也许就可以根据之前的经验找到一些 shortcuts,而不是重头分析问题的根源。不同学科的笔记格式也不一样。关于数学的笔记还没有找到有效整理的方法,很多证明和定理在看第二遍的时候都没了印象,应该是需要用到电子手写笔记。
自己可能最需要提升的是阅历、社交能力和对生活的感知力。阅历应该可以通过旅游来丰富,而且自己有了工作之后,对于金钱的处理也更为自由一些。旅行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表面,更多的是用心感知、发掘和反省。社交的能力也是要有的,目前只是知道一些规则:表现出对他人持续的兴趣、少用否定词…还是太表面了,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体会和分析他人细微的情感变化,从而知道下一步该说什么话。想要提高对生活的感知力,自己目前的生活方式也需要做出一些改变。目前的生活太过规律和单一: 5:50 起床后到晚上 9 点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工作,之后去跑步,看会儿书,睡觉。这种规律的生活对于目标的实现应该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大体上可以保持这种生活节奏,但是也需要每天抽出 1 ~ 2 小时去横向拓展,追求一些变化。 为了能做到这一点,自己应该在学习生活中更注重效率,压缩工作的时间,从而有更多精力去感受这个世界。
总而言之,自己目前的优势是拥有坚持的品性、反省的意识和一些行为道德准则。需要提升的是专注力和决心 (提高效率),以及阅历和对生活的感知力。接下来应该在保持优势的前提下,慢慢弥补自己的劣势,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完善的人。